关于博沃思
来源:咨询2020-11-23 02:14:31
此前,看到一条让人愤怒的新闻。
福建三明,一名叫雯雯(化名)的4岁女童被亲生父亲殴打致盲肠破裂,住进ICU。
据儿科医生说,当时他看诊,不小心碰到了雯雯的肚子,很明显能看到雯雯脸上痛苦的表情,但雯雯一直强忍着说不痛。
再加上后来发现肠道破裂和身上其他多处伤痕,医生怀疑是家暴便直接报了警。
此外,同样让全网震怒的,还有前段时间辽宁抚顺虐童事件。
10月25日,一名6岁女童果果(化名)被自己的亲生母亲及其男友疯狂虐待了3个月。
铁钳拔牙、热水浇头、拧断胳膊、打火机烧嘴、钢针扎大腿、喂猫粮...
送到医院的时候全身上下都是伤,尤其是手,已经被水烫得皮肤脱落,满是脓包,曾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
原本一个人见人爱的漂亮小姑娘,才3个月就被折磨地面目全非。
但显然虐童事件仍旧没有停止。
11月05日,广东7岁男童小伟豪遭父亲烟头烫致满身伤疤,双手感染坏死面临截肢一事引发关注。
小伟豪来自广东茂名电白,除了双手严重烧伤,还有满身烟头烫出的伤疤。
孩子的双手没有一块好的皮肤,肌肉严重感染、甚至坏死,最坏的可能是双手要被截肢。
而据他本人和亲属讲述,施暴者疑是其亲生父亲。
记者获悉,目前警方已对此立案调查,因涉嫌刑事伤害,小伟豪36岁的父亲被依法刑事拘留。
在对施暴者加以谴责和对孩子的心疼之后,以上种种案例再次引发人们发出叩问,为何虐童案件屡禁不止?
“打是亲,骂是爱”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棍棒底下出孝子”......
多少孩子,成了父母发泄情绪的垃圾桶。
最亲的人,竟成了孩子最大的梦魇!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北大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潜在受虐儿童已达1000万,高达74.8%的中国儿童(16岁前)遭受过不同形式的虐待。
并且在《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与研究报告》中调研发现,697例案件中,84.79%的案件是父母施暴,其中亲生父母施暴占74.75%,继父母或养父母施暴的占10.04%;所有案件中父母单方施暴的案件更为常见,占76.47%。
由此可见,父母,成了施暴的主体。
只能说,不是所有生了孩子的人,都能被称作父母。
在自己没有能力之前,轻率地将一个孩子带进人世,简直是犯罪。
在他们眼中,孩子是私人物品,给了生命,就可以无限索取。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那些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身体的伤痕也许早已痊愈,但对于心理的杀伤力,是毁灭性的。
在纪录片《“消失”的孩子们——无法传出的求救声》中,有一个名叫奈美的女孩。
她被父母软禁在家,一天吃一顿饭,5个月洗一次澡,被绑上手链脚链,在衣柜里睡觉。
直到18岁,她从家中逃跑。
被解救后,她始终无法学会在床上入睡,只要电视上听到“母亲”“虐待”这样的词,她都会忍不发抖痛哭。
性格里敏感焦虑和不安全感,跟随她的一生。
“夜晚的时候,被塑料绳绑在椅子上殴打,血都被打了出来。”
小雪,从7岁起就被母亲整整虐待了7年。每次被虐待,她就记下日记减轻心里的痛苦,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
被解救后她原以为可以回归到正常生活,但她发现,童年的阴影始终跟随她左右:
害怕大人,不擅长交流,经常有自残的倾向。
一个早晨,她从地铁站台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根据国际反家暴专家曾做过数据统计,在暴力中成长的孩子,成人后90%有家暴倾向。
童年的痛,有人被治愈,有人选择遗忘,但多的是困在噩梦牢笼里的孩子,一生被影响,无法找到“出口”。
但无论是暴力虐待还是棍棒教育,对孩子带来的都只有伤害。
“打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不仅仅只停留在身体上。
第一、加剧了不良行为的产生。
当问及未成年犯“家里人对你怎么样”,选择“经常打骂”的有16.1%。相关分析表明,被家里人“经常打骂”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高于没有选择被“经常打骂”的孩子。
事实上,打骂孩子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加剧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第二、加剧了亲子冲突。
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不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
更严重的问题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并成为“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
调查表明,未成年犯离家出走,有一半以上与父母打骂和责备有关。
第三、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
调查中,当问及未成年犯“你认为自己性格有何特点”与“家里人对你怎样”,两组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家里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调查也表明:
童年时期遭遇虐待越多,越容易做出暴力举动。
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动因,而父母的打骂则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产生的重要根源。
第四、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
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他们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对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权威性越强,孩子模仿得越起劲。
孩子长期受到父母打骂,就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学会粗暴、打斗、残酷,并照父母的这种示范来攻击别人。
第五、会使孩子产生抑郁症。
还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抑郁症,这些父母都是以打孩子骂孩子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的。
其实冷暴力也算一种家庭暴力,这种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更大的。
在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一般都会有轻微的抑郁症,这种病症一旦得到刺激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卢梭曾说:孩子生而为孩子,但父母却并非生而为父母。
为人父母虽然不需要经过考试,但既然选择把孩子带来这世上,就应该对孩子负责。
所以我们每个父母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学习、努力扮演好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
1、我们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平等。
孩子的生命虽然是父母给的,却并没有权利主宰孩子的人生。
就像纪伯伦那首诗里写的那样: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父母要做的,不是随意去剥夺孩子的人生,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去引导他怎么去过好自己的人生。
2、我们应该明白“打骂教育”、“棍棒教育”是打着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
打骂,其实就是家庭暴力,本质是暴力,是犯罪。
即便这种方式在管教孩子方面,暂时是有成效,但这种成效在长期来看是弊大于利的。
甚至很可能从轻微的打骂发展到虐待儿童。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那么多,为何不选择一种更为人性和温和的教育方式呢。
3、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爱。
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坚韧的铠甲,也是孩子以后在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和磨难最锋利的武器。
4、做好自己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帮助别人。
当一件件、一桩桩的虐童案件鲜血淋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可以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施以援手,第一时间报警,保护他人的孩子。
由于虐待儿童有很大的隐蔽性,大部分受虐待的孩子又是一个绝对弱势的群体,没办法自己去报案。
所以对儿童的保护,不能只停留于言语和意识层面,还得落到实处。
随着《反家暴法》的实施,保护儿童不再只是监护人的事,也不再只是是家务事,与儿童有密切接触的每个机构都有义务对疑似家暴情况进行及时报案。
5、防患未然,提前为家暴打预防针
预防才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教会儿童,在遇到暴力时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比如在日常教小朋友们牢牢记住以下6点,帮助他们学会在目睹暴力或遭受暴力的时如何进行应对:
(1)保持冷静, 不要用言语或行为再激怒施虐者;
(2)保护自己,特别是保护好自己的头、脸、颈、胸和腹部;
(3)离开打架环境,找安全的地方藏好,不要与打人者接触;
(4)找其他家人或可以信任的大人帮忙,把危险场地留给大人处理;
(5)“可以信任的大人”:社工、邻居、亲友、老师、警察、保安 等;
(6)遇到危急状况时,尽量大声呼救,找周围的人、邻居或亲友帮忙;
如情况危急,可以拨打110报警。
来源:网络
声明:文章转载只为讯息传播,如侵删